“难忘家一般的温暖,难忘我们经历过的纯粹美好,难忘如夏花一般绚烂、给予了我们飞速成长的预科时光。”我校首批少数民族预科生、经管大一学生吉娅在日记中深情满满。
“好期待回学校啊,太想我们班了,想念我们每个家人!”疫情令理学院2019级预科学生孙伊曼返校心切,他心念念的“家人”,就是预科班的91名同学们。
家、夏花绚烂、飞速成长,这是同学们对预科生涯的集体印象。
2018级少数民族预科生赴照金开展主题教育
2019级预科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2018年,我校开始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12个省22个民族的86名同学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在理学院,组成了首届预科生班。学校聚焦为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的总目标,“严、爱、细”三管齐下,立足学情、因材施教,预、本教育有机融合,强思想引领、正学风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林特色的预科教育品牌。
聚焦:谋划预科生教育顶层设计
“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说。
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指导在理学院成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工作部,明确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办公场地,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工作顺利运行。
与此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方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考勤管理规定(试行)》《理学院学生宿舍管理细则》《少数民族预科结业学生专业选择实施方案》等6项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规范预科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学籍管理、评奖评优、考勤管理、宿舍管理、专业选择等,教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学校将预科生教学纳入教务管理系统,建立教学档案机制,严格按照教学评估要求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档案。
理学院承担了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在教务处的统筹下,学院积极落实教学任务,协调人文、信工、外语、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院系优秀教师,按照培养方案落实了22门课程共计1064学时的教学任务。
为打造一支政治可靠、本领过硬的预科生教育教学团队,学校多次组织召开预科生授课教师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统一思想,精心将政治理论、爱国情怀、民族团结、西农精神等融入预科教育,建立预科生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作为预科生授课教师,我们会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冉珑在专题讨论会上说。
在理学院网站主页,预科生教育作为一个主要板块出现在显要位置。规章制度、通知公告、工作动态一目了然,“预科生管理是学院的重点工作,全院上下都非常重视。” 主持理学院党委工作副书记聂海说。
发力:切实提高预科生培养质量
因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差异,预科生们的文化基础大为不同。“缺什么补什么”,学校对他们实行了分类指导。
“我们代课老师会在开课前对学生有个摸底,了解大家哪部分薄弱,在课程设计上给予调整和侧重。”预科生工作秘书廖仁梅说。
“朱志勇老师数学讲得特别好,节奏很适合我们,文理科都能消化接受,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他专业的同学都特别羡慕我们!”海凡同学说。
与此同时,学院启动了党员“满天星”帮扶计划。本科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朋辈效应,从思想认识、学业发展、生活状态等方面对预科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扶,帮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树立信心,全面成长。
解生之惑,以生为本,查找“症结”,对症下药,提高预科生专业认知教育也是理学院一项重点工作。由于预科生面临二次志愿选择,学校有哪些专业、如何选择专业、专业课程有哪些、专业前景如何等一系列“专业”问题,成了他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辅导员王泽龙老师多次找我们谈心,寻问我们学习有哪些问题,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老师们为他们一一支招,让学生通过不同路径掌握信息,为他们解决“专业”问题开出一剂剂“良方”。
为了让学生理智地做出专业选择,真正找到喜欢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学院让对同一专业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专业兴趣小组,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前景及发展方向等信息,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专业介绍汇报,包括吉娅在内的林学、园艺、生命等7个学院的13名学生登上了讲台。
“我们以学生的身份去讲解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大家都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吉娅说。
在对自我和对专业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学院继续深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既让他们避免 “扎堆”选专业,还要寻找预科学习和本科学习的共同点,同时以选择专业为契机,树立良好的专业观和择业观。
星辰满天,照亮夜空。“满天星”帮扶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培养了他们的专业兴趣,促进了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有效衔接。
“经过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准备尝试推进英语、数学课程学分互认,继续开展小班教学,适度推进淘汰机制,以增强预科生的学习动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理学院院长张社奇介绍道。
引领:提升预科生综合素质
“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换来了幸福生活,作为接班人的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 以奋发进取告慰烈士的英灵!” 这是去年11月3日理学院组织全体预科生赴照金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时,预科1802班李茜登顶之后有感而发。
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红心工程,开展对预科生理想信念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陕西省红色教育资源,将常态化学习与重大时间节点活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开展红色主题的党团课、观影、演讲、团建、班会、辩论赛、征文、快闪等多种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预科生将来要走上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他们是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切实保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可靠接班人。”聂海说。
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生骨干营,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他们提供演讲、辩论、阅读、球赛、晚会、公益、民族文化节等文体及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挥、自我探索、不断成长。此外,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坊,组织学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做好学业及人生规划。
培育爱农爱校的优秀预科生是学校的重要出发点。理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博览园、农史馆、图书馆,让学生充分了解西农历史和优势资源,学习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增强作为农林学子的自豪感。樊志明教授《开讲啦》、王征兵教授《大国三农》、农林特色素质讲座、开展经典阅读与读书分享、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探讨西农精神、观看“雕虫沧桑”、参演校庆节目《一麦相承》等活动感受强大的西农文化魅力,增强大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学习农业知识,将“三农”情怀和西农精神融入预科生血脉,逐步形成农林特色预科教育品牌。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个性鲜明等特点,理学院加强新生入学前和入学后教育,严格日常管理,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注重培养政治可靠、立场坚定、具有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的少数民族骨干,建立信息员机制,加强法制法规教育,把少数民族预科班建设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
互爱:体现在每一处细节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固定教室和完备教学设备,各位老师也为我们作了个性化课程设计。辅导员的日日叮嘱,院里的关怀教育都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助力。”吉娅说。
家的温暖时时感动着每位预科生。去年10月份一次篮球赛,预科班一位同学法鲁克受伤。“副书记韩春霞老师专门给我带来水果,同学们给我送药,扶我上楼,真的是家的感觉!”
来自新疆的夏开拉同学去年新生军训,水土不服,肠胃炎发作,食堂饭吃不下,辅导员廖仁梅得知后专门煮了白米粥端到学生面前。“太感动了,难忘!”
她把时间、精力和情感给了同学们,也收获了他们的信任。“我们和老师是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和她说。”
能歌善舞、长相甜美的阿衣加娜尔是一个“爱哭的宝宝”。这个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新疆女孩,军训时哭得特别厉害,感觉一切都不适应,还因中暑被分到病号连。廖老师去宿舍看她,讲自己以前的“糗事”,安排她给大家领唱。勉强过了两星期,她还是感到不适应,想退学复读,考艺校。“这不是我想要的!”
痛苦中,廖老师再次找她,讲了两个小时自己的故事,以及学校的平台和资源,让她分析选择。“我以为她会要求我,但她是以讲道理的形式和我谈心,聊完心里畅快多了,内心很接受。” 廖老师的一席恳谈,让阿衣加娜尔决定留了下来。
她参加了合唱团、话剧队、舞蹈社团,选修舞蹈鉴赏课、音乐鉴赏课。“认识了好多特别棒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感觉课外生活丰富又有收获!”状态焕然一新的阿衣加娜尔陆续获得学院、学校演讲比赛一等奖。2019年5月,在校园之春“学校话剧大赛”中,由阿衣加娜尔任女主角、吉娅任编导,预科生任演员的话剧“青春诗”荣获二等奖。
“很庆幸来到西农!”阿衣加娜尔由衷地说。
口才和文笔一样棒的吉娅已顺利升入经管学院,开始大学本科生涯。这个有志向的姑娘,在2018年学校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中,针对内蒙古生态问题,完成了一份5000字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返乡调查。“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知道我们家乡内蒙古那么多人为生态建设,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和代价!”
而对于民族文化,吉娅同样有自己的看法。“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以前我们连自己本民族的东西都了解的很片面。通过教学有了系统的深入了解。如何将民族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肩上是有责任的,面对大时代大环境 ,身为未来建设者的我们要好好思考应该做些什么。”
曾经自嘲自己是个“隐形人”的新疆男生买尔扎提说:“一年的预科对我性格影响很大,让我知道了在默默无闻中出彩,有自信地参与竞争。现在我已经顺利进入园艺学院,各方面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经过这一年,我知道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有了目标。”
亲情:成长路上的动力源泉
同窗之谊已被浓浓的亲情浸润。“你在哪?需要接吗?” 报到时,一声声问候抚平了新疆学生赵锦慧梓所有的忐忑。 “什么问题都可以在QQ群里得到帮助,比如选专业,上一届学长学姐有问必回,会告诉你一大串详细的情况说明,非常有耐心,很开心受到这样的关怀!”
民族理论课上,同学们分享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家乡70年的变化;舞蹈课上,大家用PPT讲解舞蹈特点;实践课上,大家进行美食、服饰展示,互相学习民族舞蹈……载歌载舞,齐乐融融。
来自云南的纳西族姑娘何维娅,特别珍惜学校的学习环境。“我的家乡非常偏远,出省学生少之又少,来到西农,我非常庆幸能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优良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一定要更优秀!”
被何维娅称为自己“亲人”的同宿舍6位姑娘,来自6个不同民族,在元旦晚会上她们表演了同一个节目。“石榴籽一样的团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何维娅说。
“在预科中,我极其幸运遇见了那样一帮纯粹的去摘星的人。迎新会上初见的羞涩,课堂上为表观点的争执,晨起迟到赶时间的四目相对,无话不谈的密友,元旦晚会的开怀大笑,一起为考试愁掉的头发,一起筹备民族文化节的辛劳的和慌张,代表预科话剧得奖的自豪瞬间,夏日夜空下的温柔夜色,每一刻,都弥足珍贵。”
“西农预科与理学院提供给了我们良好成长环境,为我们插上了成长的翅膀。你们为我们插上了翅膀,助我们一路高行,飞向云霄。像火鸟一样燃烧,而不是如一只羽毛飘落。”
“这一年,我们一起唱日出,唱日落,唱月升,唱星星闪烁,唱每一分每一秒。一起欢笑,歌颂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种色彩,见证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种精彩,期盼那样绚烂夺目的未来。”
情感饱满、诗一般的语言,正是预科生们一个个真挚的心声。
“下一步我们将在强化思想引领、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培养质量等方面继续发力,将‘三农︐情怀和‘西农︐精神融入预科生血脉,培养爱党爱国爱农爱校的优秀预科生,逐步形成西农特色预科教育品牌,切实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聂海表示。
在西农,在预科班,一批批的莘莘学子,正在一起成长,一同收获,他们有感恩,懂分享,他们共同铭记在一起度过的每一刻,并带着这份美好,走向下一个精彩。